[1] 曹文彬,郭珊珊.不同融资方式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以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79-85. [2] 李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25(8):96-100. [3] 邹鲜红,黄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系统工程, 2009,27(12):67-72. [4] 高磊,郗永勤.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福建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和产业, 2012,12(12):92-96. [5] 李国柱,李从欣.区域高耗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10):40-45. [6] 程萍.湖北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51-57. [7] 杨莉,傅书勇,杨舒杰等.辽宁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中国药业,2013,22(24):1-3. [8] 刘敏,褚淑贞.基于钻石模型的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J].上海医药, 2011,32(1):27-31. [9] 蒋芬,李明珍,张培锋等.加速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7):157-159,162. [10] 董洁,黄付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10):15-20. [11] 杨舒杰,陈晶,王淑玲等.我国新药研发环境分析及优化的对策[J].中南药学,2010,8(1):75-77. [12] 褚淑贞,唐卉.基于熵权法的我国制药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5):295-297,301. [13] 李力,朱伟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和评价研究——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4):166-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