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作者投稿
编辑办公
专家审稿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更多>
论文撰写规范
征订单
版权转让协议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
中国医药信息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
微信公众号
当期目录
2018年 35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12-25
全
全选
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专栏
Scoping Review报告规范简介
田金徽
2018, 35(6): 401-403.
摘要
(
757
)
Scoping Review是一种有效的证据识别与综合方法,能很好的适用于尚未被广泛研究或具有复杂异质性的主题,但Scoping review的报告质量低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实例解读优先报告条目PRISMA—ScR清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Scoping Review作者研究能力与合作情况现状分析
高亚,葛龙,郭述金,温庆辉,李伦,张俊华,田金徽
2018, 35(6): 404-408.
摘要
(
359
)
了解Scoping review的作者研究能力与合作情况,以期为Scoping review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m、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Scoping review外文研究,采用BICOMS-2分析软件对期刊、发表时间、国家、城市和作者进行抽取和整理,并生成作者共现矩阵,利用NetDraw绘制网络关系图。结果:2 292篇Scoping review刊载在820种期刊上,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 026名作者参与了研究的发表,90.57%的作者只参与撰写1篇文献,发文量大于5篇的作者仅有3人,主要作者分为3个主要的研究团体,每个团体内部仅有2人,各团体之间没有合作。结论:缺乏长期发表Scoping review研究的期刊,研究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参与的作者较多,高产的作者极少,且作者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评价技术与方法
LC-MS法检测国产盐酸贝那普利片中有关物质的研究
梁爱仙,庞发根,陈承贵,蔡锦雄,李玉兰
2018, 35(6): 409-413.
摘要
(
207
)
目的:建立盐酸贝那普利片中有关物质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方法。方法:以梯度洗脱方式对盐酸贝那普利片的有关物质进行分离,流动相为0.1 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调节pH为3.0)-甲醇,采用Waters SunFire C18柱(2.1 mm×150 mm,5 μm),检测波长为240 nm,进样量20 μL,柱温35 ℃,流速0.2 mL·min-1;质谱扫描范围为100~1 000 amu。结果:在上述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厂家的盐酸贝那普利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采用LC-MS法分析了特定杂质的化学结构信息。结论:本分析方法适用于国产盐酸贝那普利片有关物质的组成分析和结构研究。
动态浊度法检测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细菌内毒素的研究
李慧,周雪艳,龚倩,刘音
2018, 35(6): 414-417.
摘要
(
551
)
目的:建立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细菌内毒素动态浊度法检测方法。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采用动态浊度法进行干扰试验,发现注射用苯唑西林钠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有抑制作用,实验中用辅剂稀释剂Ⅰ稀释供试品以加入适量镁离子的方式消除注射用苯唑西林钠对细菌内毒素检查的抑制作用,定量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补充适量的金属镁离子可以有效地消除注射用苯唑西林钠对细菌内毒素的抑制,降低样品的稀释倍数,细菌内毒素回收率在50%~200%之间。结论:可建立动态浊度法进行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样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均远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0.10 EU·mg-1,建议提高现有标准。
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柳世萍,刘海席,杜金松,王东凯,马亚微,孙婷
2018, 35(6): 418-422.
摘要
(
468
)
]目的:建立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Luna C18(2) 100A,4.6 mm×150 mm,5 μm];以磷酸二氢铵溶液(取磷酸二氢铵20.7 g,加水1 800 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4.4)-乙腈(9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25 ℃,采用HPLC法测定头孢丙烯含量;以纯化水为溶出介质,桨法25 r·min-1,测定头孢丙烯的溶出,并对溶出测定方法学进行验证。结果:头孢丙烯干混悬剂溶出方法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回收率等良好。结论:本方法能准确的测定头孢丙烯干混悬剂的溶出度。
桂郁金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蔡艳虹,林坤河,甘国勇,梁俊
2018, 35(6): 423-427.
摘要
(
198
)
桂郁金为广西常用的道地药材,是郁金药材的四个原植物之一。目前对郁金药材的研究多集中于温郁金。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桂郁金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桂郁金药材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HPLC-PDA法同时测定金嗓子喉片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含量
刘静,董宇,母芹,王震红
2018, 35(6): 428-431.
摘要
(
497
)
目的: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金嗓子喉片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含量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色谱(HPLC-PDA)方法。方法:采用资生堂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设为270 nm(没食子酸)和330 nm(绿原酸)。结果:没食子酸与绿原酸浓度分别在10.02~80.16μg·mL-1(r=0.999 8)和5.973~47.78 μg·mL-1(r=0.999 7)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RSD=0.59%)和99.6%(RSD=0.85%),待测液在室温的条件下,60 h之内保持稳定。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金嗓子喉片中没食子酸、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对药品中芦荟苷含量测定的改进建议
吴旭
2018, 35(6): 432-434.
摘要
(
576
)
目的:对目前我国药品中测定芦荟苷含量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采用HPLC-MS/MS法,对HPLC法测定芦荟苷含量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现有的芦荟苷含量测定仅测了芦荟苷A的含量,而芦荟苷是芦荟苷A和芦荟苷B的混合体,有些药品因此含量不合格。结论:建议对药品中芦荟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而完善检测标准。
药物研究
尿激酶、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对家兔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孙双勇
2018, 35(6): 435-440.
摘要
(
507
)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对家兔深静脉血栓的溶栓作用,并对其出血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采用电损伤伴狭窄法制备家兔深静脉血栓模型,分别静脉给予UK、rt-PA与r-PA,观察给药后血栓重量和出血变化情况,通过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试剂(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ELISA试剂盒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G)含量。结果:家兔造模后,下腔静脉中形成明显的血栓,静脉给予UK、rt-PA和r-PA后,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溶栓强度依次增强;给予溶栓药物后,家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量和出血时间亦依次增加;rt-PA可以延长TT,rt-PA可以延长PT和TT,rt-PA和r-PA可以降低FIB含量,UK和r-PA可以降低PLG含量。结论:三代溶栓药物对深静脉血栓的抑制程度依次增强,但出血也出现显著增加,溶栓药物进行深静脉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关键词]尿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家兔;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抗PD-1/PD-L1注射液的异常毒性评价
周莹,王丽洁,梁羽
2018, 35(6): 441-443.
摘要
(
652
)
目的:评价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注射液异常毒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中“异常毒性检查法”,对4批次抗PD-1/PD-L1注射液同时进行小鼠异常毒性试验,细化异常毒性试验临床观察指标记分标准,观察期7 d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异常毒性反应症状进行记分。结果:给药后7 d内4批次抗PD-1/PD-L1注射液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各器官系统临床观察指标记分均为0且全部健全,7 d后4批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均增加,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批次抗PD-1/PD-L1注射液对小鼠均无潜在异常毒性影响。
抗癌药I期临床试验中的拓展性队列研究解析
黄亚芳,谢文杰
2018, 35(6): 444-449.
摘要
(
547
)
通过阐述传统Ⅰ期临床试验在抗癌创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局限性,归纳并剖析最新的拓展性队列试验的定义、目的和特征,梳理该拓展性队列试验设计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旨在为我国抗癌创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学提供参考。
药品评价-临床研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王立刚,刘智勇,杜晓明
2018, 35(6): 450-454.
摘要
(
205
)
目的:对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某院260例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参数)和 Mann-Whitney U 检验(非参数),χ2检验逐个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标准回归系数(影响程度)。检验水准α=0.05。结果:纳入研究的260例患者中,有67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比例为25.77%。单因素分析年龄分组中>65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为35.40%(χ2=9.80,P=0.02);≥3个联合用药组中发病率较高,为34.07%(χ2=11.02,P=0.01)。分析表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与血小板减少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ROC诊断曲线预测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38,灵敏度68.71%,特异度71.50%,Youden指数0.40。结论:使用利奈唑胺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应重点关注高龄(≥65岁)、联合用药(≥3种)、基础血小板值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替罗非班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高均合
2018, 35(6): 455-457.
摘要
(
576
)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IS)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12月我院治疗的114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观察组接受替罗非班、奥扎格雷治疗,对照组接受奥扎格雷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变化情况等。结果: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2.98%)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6.22±1.17)分、P-selectin(10.19±2.31)μg·L-1、血小板聚集率(27.98±3.26)%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奥扎格雷是PIS治疗中较为安全且有效的用药方案,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小板功能。
药品评价-循证医学研究
奥卡西平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国内文献的Meta分析
金卫东,金锐
2018, 35(6): 458-462.
摘要
(
525
)
目的:评价分析奥卡西平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通过数据检索,对5项奥卡西平和抗精神病药物联用,与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有效率和症状改善的差异。结果:1.症状学变化: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所表示的兴奋症状,奥卡西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异质性检验, χ2=49.02,df=6,P=0.001,I2=87.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WMD=-3.37,95%CI=-3.94~-2.81,Z=11.67,P<0.001),奥卡西平组外显行为评定量表(MOAS)显著低于对照组(异质性检验, χ2=60.76,df=4,P=0.001,I2=93.4%,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WMD=-2.16,95%CI=-2.49~-1.83,Z=12.84,P<0.00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所表示的兴奋症状,奥卡西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异质性检验, χ2=2.86,df=7,P=0.90,I2=0%,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WMD=-6.04,95%CI=-7.56~-4.52,Z=7.80,P<0.001)。2.有效率:通过异质性检验, χ2=2.45,df=3,P=0.4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OR=1.65,95%CI=1.09~2.49,Z=2.39,P=0.02,提示奥卡西平治疗兴奋型精神分裂症有效率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3.痊愈率:异质性检验,χ2=0.66,df=2,P=0.66,I2=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OR=1.07,95%CI=0.50~2.29,合并效应检验:Z=0.18,P=0.86,提示奥卡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并没有提高痊愈率。结论:奥卡西平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特别有利于控制兴奋状态。
ERCC1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铂类化疗疗效相关性的Meta分析
张凌雄,张阳,宋沧桑,杨琨琨
2018, 35(6): 463-474.
摘要
(
469
)
目的:系统评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铂类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确定ERCC1基因多态性是否能作为NSCLC患者铂类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并把循证医学与精准化药物治疗方案有机结合,为铂类药物临床用药剂量的调整提供依据,以提高化疗方案的有效率。方法:系统检索涉及ERCC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化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检索的数据库包括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CBM、CNKI、WANFANG、VIP。建立严格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高质量的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通过计算合并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来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ORR之间的联系,所有分析均使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结果:共18篇相关研究,2 380名NSCLC患者被纳入到本次Meta分析中。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并没有发现ERCC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化疗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统计学证据。ERCC1 C118T:显性模型(CT+TT vs CC:OR=0.95,95%CI=0.68~1.34,P=0.78),共显性模型(CT vs CC:OR=0.77,95%CI=0.57~1.03,P=0.08;TT vs CC:OR=1.00,95%CI=0.49~2.05,P=0.99)。ERCC1 C8092A:显性模型(CA+AA vs CC:OR=1.00,95%CI=0.79~1.27,P=0.98),共显性模型(CA vs CC:OR=0.85,95%CI=0.56~1.29,P=0.44;AA vs CC:OR=0.54,95%CI=0.09~3.36,P=0.51)。结论:本次Meta分析没有发现ERCC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化疗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证据尚不足以证明ERCC1基因多态性可预测NSCLC患者铂类化疗的疗效。但是鉴于本次Meta分析的局限性和异质性,所得结论需要谨慎解读,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与更严格的研究设计予以验证。
管理研究
药品上市后主动监测方法探析
平晓秋,吕静,徐威,王琳琳,李晨硕,杨悦
2018, 35(6): 475-480.
摘要
(
228
)
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上市后安全监测系统。特别是上市后的主动监测,不仅弥补了传统自发报告的缺陷,也为后续的药物警戒开展提供依据。因此,本文对ICH-E2E、欧盟GVP指南、美国《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和流行病学指南》、《上市后研究和临床试验- 505(o)(3)的实施》中有关主动监测的方法进行梳理并分析,为我国药品主动监测方法的构建提供参考。
作者投稿
编辑办公
专家审稿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更多>
论文撰写规范
征订单
版权转让协议
友情链接
更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
中国医药信息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
万方数据
中国知网
维普资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
微信公众号